2013-09-25 11:10:41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://ln.huatu.com/wenda/ 文章来源:辽宁华图
在大是大非面前,你不说话谁说话?领导干部掌握各种资源,最了解情况,在遇到问题时,你不开口谁开口?
这是省委书记夏宝龙昨天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一段讲话,这段话对那些含糊其词、左右逢源,遇事躲三分的领导干部而言,敲响的是一记警钟。
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下,各种言论铺天盖地,对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看法,对同一件事,也有不同的看法,有些是意见的补充,有些则是矛盾的对立;有些是金玉良言,有些言论甚至很尖锐,社会如果无法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取得共识,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,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群众最希望看到的是领导干部的看法,最想听到的是他们的心里话,可是,我们很少能看到一些地方上的领导干部发出一些振聋发聩,引领社会舆论的言论,这固然是一种讨巧的做法,以世俗的看法就是说不容易卷入是非当中,可是,领导干部不发言,底下的人更不敢发言;领导干部态度不明朗,不敢问不敢管,底下人更是无所适从,而群众则处于听不到权威声音,看不清立场,不明白领导干部在想些啥的情况之中。这不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,也不利于社会理性声音的形成。
正是在这样的沉默之中,在听不到权威声音的干扰之下,有些人的信仰动摇了,有些人的意志不坚定了,有些人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,有些人对领导干部和党员产生了隔膜。群众想知道的,他们冷漠以对,置身于事外,任由问题积累。
一级看一级,一级等一级,把问题留给上级,把难题丢给下属,这样的心态本身就是对实际问题的回避,也是对领导责任的回避,更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不负责任。时下,一些地方上的领导,热衷于搞建设,建好一座城市就是一份政绩,可是在意识形态领域,一句话没说对,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,于是能不表态的尽量不表态,能不负责任的尽量不负责任,对宣传工作,则抱着消极应对的态度,这其实是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。
在一些问题上有一些争议也是正常的事,但是领导干部得有自己的态度。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也非一朝一夕之功,但是领导干部得有担当。正确的事,就不应该怕承担责任,只要是对国家对社会对群众有利的事,就没有理由躲躲闪闪。在大是大非面前,领导干部当“老好人”,其实也是把舆论的主导权交给猜测和谣言。
面对来自各个方面不同的说法、繁杂的声音,领导干部敢不敢发声,能不能作出清晰的判断,其实最考验一名领导干部的修养和素质。该发声的时候不发声,最伤害是的领导干部自身的形象,相反,也能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,群众的赞许。
“爱惜羽毛”,首先应该是对大是大非的呵护,对党性的坚持;“开明”也应该是在坚持原则基础上的包容。只有本着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,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,领导干部办起事来才有底气。
【相关推荐】
2013年政法干警备考专题
国考综合答疑244问
最新公告汇总
贴心微信客服
贴心QQ客服